前言
學生時期做過前後端協作的專案,但因缺乏討論,後端寫 API 時前端還在切元件,因此等到要串接時,只能對後端寫的回傳格式照單全收,又或者修修改改,要後端配合前端渲染方便所需的格式而組出奇怪的資料結構,並沒有一個討論出一個格式或職責分工的標準。後端工程師工作至今快半年,透過實際解決客戶需求、和前端工程師合作開發,以及接受技術主管的任務分派,也體驗到實務上的情境、對應的做法確實與學生時期大大不同,以此篇紀錄這陣子協作的心得與疑問。
這個主題會分兩篇,一篇是我在工作上的觀察與疑問,另一篇收集網路上的說法,看看大家對前後端分工、商業邏輯的配置是如何分別。
情境
由於公司產品(ioT)近期正經歷調整的階段,慢慢轉為多個微服務的架構,因此我也獲得自己 own 一個 service 的學習機會,在從零打造 service API 到與前端工程師協作、到 review 產品功能定義到與 UI/UX 設計師討論的過程中,也經歷了不少「協調」與「配合」。